别让心脏在高温下“中暑”——中医经典智慧守护心脑
编辑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心血管病目前仍位居中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即每5例死亡中约2例归因于心血管病。七月流火,酷热难耐,夏季因心梗、脑梗等事件急诊入院的人数显著增加,甚至在某些地区形成与冬季并立的另一个高峰。
来源:米内零售观察 2025-08-22 19:4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心血管病目前仍位居中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即每5例死亡中约2例归因于心血管病。七月流火,酷热难耐,夏季因心梗、脑梗等事件急诊入院的人数显著增加,甚至在某些地区形成与冬季并立的另一个高峰。
热浪下的隐形杀手:夏季心脑血管为何如此脆弱?
“脱水”与“血稠”的恶性循环: 我们在高温中汗流浃背,水分缺失直接导致有效循环容量下降,血液变得粘稠,流动速度减缓。这种“高凝状态”是血管内形成血栓的巨大隐患。此时,对于原本就有冠状动脉狭窄或心脏功能减退的人群,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部血管同样面临挑战,粘稠血液在狭窄或已有病变的脑血管中艰难穿行,大大提升了脑梗死的风险。
“外热内冷”的血管惊魂: 现代人对抗酷暑的主要武器——空调,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血管健康的“双刃剑”。当我们大汗淋漓地从近40度的室外突然进入温度设定在22度以下的空调房,或猛灌冰镇饮料时,身体遭遇剧烈的冷刺激。这种温度骤变会引起全身血管,尤其是体表血管的强烈收缩、痉挛,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对于动脉内已经存在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压的剧烈波动如同对血管壁的猛烈冲击,极易诱发斑块破裂,造成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素问·调经论》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脉遇寒则凝涩,遇温则通畅,正是对此现象的深刻诠释。
电解质失衡扰乱“心”跳节奏: 随汗水流失的钾、镁等电解质,是维持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不可或缺的“稳定器”。严重缺乏时,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可能变得紊乱,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尤其在高温、脱水、疲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原本心脏基础较差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隐匿的“情绪风暴”: 持续的高温高湿环境,容易使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加剧。中医早有“暑易伤心”之说。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强烈的情绪应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体内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飙升、心肌耗氧量猛增,这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变的患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湿邪困脾,痰瘀互结阻心络: 长夏时节(尤其三伏天),不仅热,而且湿气弥漫。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湿邪容易困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水液代谢的枢纽。脾为湿困,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失常,导致水液停聚,产生“痰湿”这种病理产物。痰湿具有粘腻、阻滞的特性,它一旦形成,常与瘀血相互勾结,形成“痰瘀互结”之证。痰瘀阻滞心脉络道,使得胸痹(冠心病)的症状在湿热交蒸的夏季表现得更为顽固和严重。湿邪还会阻滞气机,使人感到头身困重、胸闷脘痞、食欲不振,这些症状反过来又影响能量的摄入和气血的生成,形成恶性循环。
防患未然:融汇古今,构筑夏日心脑健康的“防护堤坝”
面对夏季无形威胁,中医经典智慧提供了丰富的防护策略:
1.智慧补水,养阴生津贯始终:莫等渴饮,法遵《千金》,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养成定时、少量多次喝水的习惯,即使不觉得渴,也要主动补充。清晨起床后(助阳气升发)、餐前(护脾胃)、外出前、运动前后、沐浴后(防津随汗泄)都是关键补水点。《本草纲目》推崇白水为“百药之王”。温开水、淡茶水是最佳选择。清汤如绿豆汤解暑益气,既能补水也能补充电解质。避免过度依赖冰镇饮料,限制咖啡、浓茶和酒精摄入,其利尿作用会加速水分流失。
2.环境起居,顺应天时调阴阳:空调使用时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10℃以内为宜 ,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是头部“诸阳之会”、颈项“风府”所在、后背“阳脉之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养生“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但需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通常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剧烈户外活动或暴晒。如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晒,并尽量选择阴凉处行走。特别重视“子午觉”——子时(23-1点)养阴,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小憩片刻(30分钟左右)最能养心阴、敛心阳。
3.饮食情志,经典方略护心脉:《金匮要略》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 夏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冬瓜、黄瓜利湿,番茄生津,绿叶菜清心)、水果(西瓜“天然白虎汤”清暑,梨润燥,猕猴桃富含维C护血管)及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虾、豆制品。采用蒸、煮、凉拌等低油烹饪方式。减少肥甘厚味、油炸烧烤、过咸过甜食物,以减轻“膏粱之疾”。清心除烦、养阴生津、健脾化湿食材推荐如莲子百合羹、 银耳羹、绿豆薏米粥等。 同时注重调养心神,《素问·上古天真论》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奉为养生圭臬。夏季尤需调畅情志,戒怒戒躁。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 ,避免长期处于《内经》所忌“大怒”、“大悲”、“大惊”等扰动心神的状态。
4.药物调理,辨证施治固根本:对于已确诊慢性病的患者,夏季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如降压、降脂、降糖、抗血小板药等)。切不可因夏季血压、血糖可能略有下降而自行减停,此乃防范事件之基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一些经典名方及其现代制剂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如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含丹参、三七、冰片。丹参,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赞其“破宿血,生新血”,功擅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三七,《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止血散血定痛”,有“金不换”之美誉,化瘀止血而不留瘀,消肿定痛。冰片,《本草纲目》载其“通诸窍,散郁火”,芳香走窜,能引诸药直达病所,开窍醒神止痛。三药配伍,协同增效,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通络开窍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其在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
夏季绝非心脑血管的“安全港”,热浪裹挟着耗气伤津、生痰致瘀的危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已警醒我们:“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忽视夏季养护,则心气亏虚,血脉不畅,心脑血管病则会高发。 守护心脑,须臾不可松懈,四季皆需用心。主动管理远胜于被动应对,当《内经》《金匮》的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我们便握有了调和气血、疏通瘀滞、安度炎夏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