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米内网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专区登录入口>>

请输入用户名或手机号

6-16个字符(字母、数字、特殊字符)忘记密码?

裁员、卖管线、卖厂……Biotech挤出泡沫回归价值,蓄势待发迎风口

编辑说:中国的创新药产业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只经历了短短数年时间,便孕育出无数资本逐鹿,催生了众多科学家创业。于是乎,Biotech遍地开花,将技术、资本、产业、园区和人才都捆绑在一起。

来源:米内网原创      2023-02-01 09:46Biotech华义文

中国的创新药产业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只经历了短短数年时间,便孕育出无数资本逐鹿,催生了众多科学家创业。于是乎,Biotech遍地开花,将技术、资本、产业、园区和人才都捆绑在一起。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坚实基础,没有深厚沉淀,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在经历了一波疯狂的资本盛宴之后,始终绕不开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创新药产业在新冠疫情反复肆虐的2022年,迅速受挫于研发进展的缓行和资本信心的丧失。

寒冬下开源节流,缩减管线、组织优化

2022年,业界到处弥漫着悲观情绪,无不感受到资本寒冬。刚好完成大额融资的少数派一边庆幸着“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同时也在调整预算,提早节衣缩食。而大多数Biotech是在发愁账上的钱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年的开销,找钱成为创始人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情,甚至有人辗转反侧,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无眠之夜。

2022年之前,业界都已经习惯了Biotech每年都会有一轮融资进来,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被投方都是这么想的。然而,Biotech在被投资方反复灌输洗脑的过程中,很快就清醒地意识到手上的钱必须撑过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如此一来,开源节流成为当务之急,Biotech纷纷开始了一番操作。

首当其冲的便是调整产品组合。简单说来就是缩减管线,集中资源放在最具市场潜力的项目上。早先,Biotech都会建立起一个丰富的项目管线,目的是为了提升公司估值。但其实,不少项目都是用来凑数的,公司并无太多能力和资源去全力推动。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公司还能分配一些精力去经营,但眼下也只好丢车保帅了。而留下来的项目往往都是公司最有把握,也与公司团队经验和能力最为匹配的。孤注一掷,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才是上策。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此一来,对CRO是直接冲击。尤其是2022年的下半年,CRO发现订单明显减少,业绩压力陡增。过去几年,CRO一直处在行业迅速上升期,各家CRO都纷纷在扩充产能,招兵买马,面对这种形势,他们也担心新的产能如何运行起来,而招人的速度也不得不放缓。原本作为生物医药行业的避风港,CRO也开始居安思危了。

接下来就是要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说白了就是适当减员,有些公司会选择直接裁员,有些则是自然减员后不再填补而选择留下来的员工分担。其实,这一步也是顺势而为。在项目缩减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了。Biotech的研发人员大多是高薪从大药厂挖来的,人力成本仅次于项目支出。业内也一直在抱怨,人才紧缺引起企业之间相互挖人,导致人力成本高企,已经明显与人员的能力和贡献不匹配。从行业泡沫,已经传导到薪资泡沫。

当然,也有少数企业挖人是进行一场恶意的行业竞争。毕竟现在很多新兴领域的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稀缺,把这样的人才招揽到自己公司,也就意味着竞争对手少了这样的人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击对手的研发进展。加上有些公司会滥用竞业限制,也是出于打压同行和人才的目的。但如此操作,自身也不得不背负沉重的人力成本压力,反过来可能会走火伤了自己。

现金流为王!出售资产、转型服务、并购退出

为了快速获得现金流,除了较为难度陡增的融资之外,还有三项工作是常用办法。

出售闲置资产。资产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包括厂房仪器设备等,另一种就是IP资产,也就是项目管线的license-out。Biotech在手上有钱的时候,也被各个园区盯上而开始投资建厂。原本设想自己有众多管线纷纷进入临床甚至批准上市后的商业化生产,已足以填饱产能。然而,创新药项目终究逃不出周期长和风险高的定律,项目进展远比设想的缓慢,产能始终大量闲置,加上维护运营成本高昂,特别长时间没有生产任务的工厂团队也就没有太大的士气。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几家Biotech转让工厂,纵然是亏本甩卖,好歹可以回血,同时也不再需要往工厂投入了,至于项目所需的产能毕竟有限,就交由专业的CDMO就是了。反观CRO这一端,有实力接手并运营的公司也是少数派,经济实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买进来的产能如何填补,毕竟受行业整体环境影响,僧多粥少,项目锐减。

相比转让固定资产是一项一次性交易,IP资产的转让就是一项既复杂又长期的工作,也是Biotech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一方面可以盘活资产获得现金收益,另一方面也能获得行业认可,提升公司价值。其实,无论公司的资金状况如何,这项工作都应该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如今,国内的Biotech十分注重这项工作,也取得了不错成就,不仅出现了不少转让给跨国药企的大额交易,国内企业之间的交易也十分频繁,这就说明了行业已经逐步实现了积极的内外循环,走上了良性的发展之路。

除了变卖资产之外,Biotech在孵化项目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平台,有些专注于药物发现阶段的分子设计、筛选和评价,有些具备了药物生产工艺开发和大生产能力,有些则是建立了高效的转化医学和临床运营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于是业内出现了多家Biotech转型或开拓CRO和CDMO业务,这样可以将原本的负担顺利转化为盈利手段,不仅稳定了队伍,还能获得硕果。

在2022年就有一些Biotech大张旗鼓地开辟服务板块,为其他公司发现新的分子,或者为其他公司开发生产工艺、供应临床样品和提供商业化生产服务,甚至将项目license-in之后开展临床试验进行孵化而后又license-out给原东家,相当于做了一个临床研发服务。不禁让人惊呼“变化太快,反应不过来”。当然,只要有利于公司生存发展,商业模式并无对错。只是商业模式的转变,需要建立在新的业务体系和经营理念之上,这就考验到管理团队如何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了。

当然,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公司也不得不考虑被并购,这样可以实现退出;或者是合并,抱团取暖,继续奋战。这样的操作在欧美经常发生,是Biotech创始团队最常见的退出方式,一段时间后又东山再起。

我国的创新药市场起步时间短,Biotech并购退出的案例尚不多,但在资本寒冬之下,一些潜在的交易可能也不绝于耳。随着寒意愈浓,就会逐渐浮出水面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手上有钱的pharma来说是实现战略飞跃的绝佳时机,投资机构无论是自己出手运作,或者是转做FA,都是可以找到新机会的。

“抄底”优质资产,等待新风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遭遇资本寒冬之际,公司为求生存所做出的各种经营调整,基本上都离不开BD的身影,而且恰恰是BD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的时刻。

互通有无,变废为宝,盘活资源正是BD需要去完成的任务。特别是Biotech正在舍弃的资产,包括厂房设备、新药项目,甚至公司全盘,寻找到合适的买主或者合作共同经营,正是需要BD奔走联络的时刻。在这个买方市场,一些仍然有信心且愿意去尝试的资本,可以坐拥更好的议价能力。做好功课,慧眼识珠,可以在低位出手,买入一些之前根本没有机会去争取的优质资产,然后进行包装孵化,等市场转好时再出手。而对于pharma来说,更是可以有效利用这一契机,购入优质项目,优化产品组合,为后续发力储备充足弹药。

都说2023年的生物医药行业不会比2022年更好。不过,回顾过往,将行业周期拉长之后再看,其实这只不过是正常的调整期。现在所挤掉的泡沫正是那些同质化严重的项目,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也可以让行业多一份清醒和理性,回归正常的估值,也是回归新药研发的普遍规律。

总体来说,眼下的生物医药行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态圈已趋于成熟。既然是走在正确的大道上,就应该保持信心,做好当下,迎接下一个风口。

收藏此篇文章
MENET新媒体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米内微信
电子报...
热门标签: